每周一,#轻享# 专栏更新。
今天这篇 #轻享# 主题是“普通人的逆袭三部曲”,我邀请的这位圈友,是一个毕业3年,从月薪4000到月入百万的95后北漂创业者。
他目前在做的是女性情感心理品类的成人情感心理培训行业,主要通过私域 直播的模式,做高客单转化。短短的三年时间,北京的房租翻了20倍,而他的收入翻了200倍。
虽然这篇分享涉及到的具体“术”并不多,但是如果你足够敏锐,“成人情感心理 培训 私域 直播 高客单” 足够你拼出一块版图了。
这篇文章更侧重于普通人的“逆袭”方法论,如果你月薪还不过万,这篇值得你看看。
“赚钱分为四种模型,分别是:平行线的赚钱盲行道,斜线的赚钱人行道,对数曲线的赚钱慢车道,以及指数曲线的赚钱快车道。”
今天他将会用一篇7000字的分享,告诉你普通人如何实现逆袭,上班要怎么上?创业要怎么创?赚钱要怎么赚?
一起点赞欢迎今天的#轻享# 分享者@大黑
生财的圈友大家好!
特别意外和惊喜,亦仁老师找到我说,让我来给各路大神做一个分享。
思来想去,结合自己的个人逆(diao)袭(si)经历,还是有几个感触,想和各位聊聊。先上介绍:
自我简介:
我是谁?一句话:一个毕业3年,从月薪4000到月入百万的95后北漂创业者。
目前在做的是女性情感心理品类的成人情感心理培训行业,主要通过私域 直播的模式,做高客单转化。
3年前我住在北京北六环650元的违建房,到现在住在东三环国贸附近,一个月一万多房租的“千万豪宅”。3年时间,房租翻了20倍,收入也翻了200倍。
勉强是3年时间,实现逆(diao)袭(si)。
正好借此亦仁老师邀请的机会,也结合自身的经历,和大家分享几点这些年自己的感悟,有几分收获和启发更好,如果没有,文章不长,全当看故事吧哈哈哈。
一、上班要怎么上?1.把自己“卖”给老板
和90%的人一样,我17年从一个普通二本院校毕业,拿到毕业证的第3天,找家里要了3000块钱,背着大学时候用了4年的小米书包,买了一个硬座,孑然一身,雄赳赳气昂昂地,北上(那时候是真的买不起高铁票,甚至卧铺)开启了我的北漂生涯。
稀里糊涂踏入新媒体行业,在一个20来人的小公司里做客服、小编,每天的工作日常就是找找图片,排排版,写写原创鸡汤文。但当时的想法很单纯,在北京这个最不缺人才的地方,能有公司人要我就不错了,不挑。
当时为了避开高峰期,每天早上6点起床,8点准时到公司,晚上10点下班,巧的是,老板也是习惯早到公司,所以有段时间每天早上都会和老板碰面。(请注意,这点很重要,为我后续的创业,实现财富的爆发式增长埋下伏笔。)
对,大概在这个公司的前一年里,从来没想过其他的,就是好好工作,好好完成领导完成的事情,做好自己手头眼下的每一件小事。印象最深的时候,有时候为了一篇文章的头条配图,就要找上三五个小时,找到凌晨还是没有找到领导满意的图片。
脏活苦活累活统统拿下,工作上简单听话照做。
为的是磨练自己的基本面:做事的基本面,耐心、有条理、不抱怨。沟通的基本面,逻辑、清晰。协作的基本面,主动推进、流畅舒适。
这是大多数职场新人都比较难熬的一段黑色时光。价值感低,工资低,没奔头。但这时候,就是要熬。
同时期毕业的大学同学,大都在一年内换了两三次工作,我就还是雷打不动的,像铁憨憨一样的坚持。
除此之外,大家都知道的,这种20来人的小团队,还是新媒体公司这种女生多的地方,大家最喜欢的就是围在一起,吐槽老板傻逼,吐槽公司制度,吐槽用户弱智。二十多个人估计得有十来个群吧。
自己有时候也不免火上浇油,加入吐槽大军:为什么临近下班才布置新的工作?为什么我们就不是双休?为什么晚上11点还在群里安排工作?
后来想想,特别现实,选择来北京,就注定不是生活的,想要钱多事少离家近还双休的工作,不存在。
但讲真,这种环境下特别容易一不留神就被带跑偏了。人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这时候最容易被别人影响。
一旦模式形成,也就很难改变了。加上时间线,最终的差距天差地别。
在我毕业两年后,公司达成月入百万小目标的时候,同时期毕业的大学同学,还在微信上向我吐槽他的第4个领导。我能做的,只能是苦笑一下,默默静音掉,继续思考公司业务的新增长点。
回想当时,在刚毕业写简历的时候,我就告诉自己,这必须是人生最后一次写简历。从第一家公司“毕业”之后,要么被猎头挖走,要么是自己创业。后来也实现了自己的flag。
后面,终于,公司的知识付费业务开始发展。我开始从新媒体小编-成为课程运营-最后成为知识付费课程项目策划人。这过程大概经历了一年多,终于从月工资4500,涨到了7000。(是真的,请不要笑)这时候,依然不抱怨,我很清楚,这一切数字都和我关系不大,都是平台的势能积累,以及行业的趋势。
作为知识付费产品的策划人和制作人,累计经手的产品为公司创造了上千万的营收,每天早9晚10拼命地加班。终于,工资过万了。当时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,总算可以靠自己的努力,在北京扎下根了。
这个阶段,我称之为逆袭的第一阶段,也就是把自己“卖给”老板。不抱怨,不随大流,老老实实做一个勤奋的铁憨憨。
这时候,你大概率赚不到钱,但会让自己变得更值钱。
2.不要停止学习在逆袭的第一个阶段,也就是毕业的第一个年头,自律成了我工作之外,最enjoy的事情。
每天作息早6点晚12点,几乎两点一线的公司到家,零线下社交,来北京两年没去过天安门。买书买课加付费社群,是当时每个月中最大的一笔开销。在刚毕业的一年里,每周一本纸质书是最基本的,得到混沌樊登有啥买啥,猫叔秋叶李笑来各个门清,当然,每周10公里也是必须的。每次搬家最痛苦的是,家里一百多本书怎么办?
现在想想都佩服当时的自己。不知道怎么坚持下来的。(现在变成创业狗之后,整段垮掉)
回望这些年我和同龄人,或者说同样大学同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,他们毕业后就不学习了,而我毕业后才刚刚开始学习。
不要停止学习的核心,是不要停止迭代你的信息环境。
信息高于一切。
在公司里,一个信息经不经过你,意味着你在这个公司的职位和话语权。在生活中,一个信息你知不知道,听没听过,见没见过,直接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再老生常谈一下:信息决定思维,思维决定行为,行为决定结果。这么推演下来,那句“你的收入是你平时最亲密的5个人的平均值”,是有道理的。
其他的就不展开说了。毕竟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,但我想说的是:你真的重视学习了吗,然后,你做到了吗?
3.鲁莽 靠谱
是的,鲁莽定律一直是我践行的一个行为准则。也是从脱不花那学来的。
说句题外话,其实“三思而后行”这句话本身被误解了,这句话的来源是,孔子的弟子问孔子,我想做任何事情前都三思而后行,老师你觉得怎么样?孔子回答说:再,斯可矣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:思考两次,就赶紧行动。
生活中这样的人挺多的,犹犹豫豫反反复复,不断和自己的情绪作斗争、内耗。把自己弄的身心俱疲,结果事情一点都没有推进。
而任何工作本身都是客观的,把一个主观的情绪强加在一件客观的工作上,然后影响工作推进的程度,不是傻是什么?
不过这其实不怪人本身,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。
但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,那么,不要反复分析推演,立即去做。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。
因为如果不做,这件事就永远是停在脑中的“假想”,由于没有真实的反馈,诱惑会越来越大,最终肯定让你后悔。而去做,就进入了一个尝试、反馈、修正、推进的循环,最终至少有概率能做成、不后悔。
回顾过去仅有的两年的职场经历,如果你能在职业发展中的前一两年,把自己“卖”给老板,同时不断学习,再加上近乎鲁莽的执行力。
要让每一件从自己手里经过的工作或者产品,都尽善尽美,长此以往,就是靠谱,我认为这是对一个人,最高的褒奖。
这样的话,就为后面的开挂奠定了基础。
让自己成为一个靠谱鲁莽爱学习的铁憨憨,是我认为一个普通人逆袭的第一步。
剩下的交给时间。
二、创业要怎么创?
逆袭的第二步,就一定是在工作之外,做点什么。
比如咱们生财的铁子们都在做的创业或者副业。毕竟我也才刚创业一年多一点的时间,跟各位大佬分享还是显得太嫩,但既然都写到这里了,还是想强行分享几个我的观点。
1.轻资产,现金流,私有化
曾经因为一个书名,买过一本烂书。书名叫《创业不死法则》(千万别买,这是反面教材!)。
翻了一下发现被坑了,事后我就干脆自己总结了一条创业不死法则:
忘掉创业,好好做生意。
保证不亏,是个体创业的前提。其次,个体创业,得保证是微笑曲线,成本有底,收益没顶。
什么意思?举个反面例子:比如小餐馆,酒店行业,我个人觉得都是成本没底儿,收益有顶的瘪嘴曲线。比如到一个餐馆看一下多少桌子、翻台率多少,这就是这个餐馆的营收上线了。想要扩大营收,势必成本增加。酒店的空房率也是一样的逻辑。
我创业初期是怎么做的?具体了来说,就是9个字:轻资产,现金流,私有化
起步阶段,全公司只需要一个人一个台电脑,到咖啡馆办公,靠积累的行业口碑和成功案例,谈到几个核心客户,成本降为零。这是轻资产。
事实上,在去年下半年,公司业务只靠我一个人和几个兼职,已经达到了连续几个月,每个月近百万营收,账期不超过一个月。这是现金流。
私有化这件事就不在生财多说啦。创业后,也有一些投资经理约我,最后想明白了忘掉创业,好好做生意的思路后,就干脆没再想过融资的事。
只分享一个公司一年5个亿营收的90后朋友,和我说的一句话:能不拿钱就别拿钱,上了贼船下不来。
2.选择大于努力
一个小故事。
和我同一时期毕业,来北漂的同学,到学而思网校做电销。
2018年前后,他们的普通销售数钱数到手软,至少一个月到手20k ,遇到寒暑假甚至能到40、50k 。
有一个暑假,他说我40k 了,我还是7k。
以上为文章部分内容,完整分享请在付费加入生财有术社群后查看。如果你还不了解生财有术,可以添加鱼丸微信,免费体验3天:
原创文章,作者:生财有术的朋友们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hengcaiyoushu.com/archives/292